导语:最近几年,香港的储蓄型保险几乎都被同一类产品所占据,也就是“充裕未来”、“隽升”一类的长线分红储蓄型寿险。这类产品的非保证收益很高,长期能超过6%,但是保证收益却很低,通常只有不到1%。不少朋友对此类产品的设计感到不太理解,不明白为什么它们能给到这么高的预期收益。
的确,如果保险产品的非保证收益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很容易会被人们误以为是保险公司为了“忽悠”客户而故意将收益写得“虚高”。
但实际上,保险公司开发的每一个产品,都需要经过层层审批,最后总精算师签字通过才可以上市销售,不可儿戏。很多时候,人们对一样东西感到“恐惧”,可能只是不理解其背后的原理。
01.保险资金的主要投资方式
保险公司售出保单后,要将收上来的保费拿去投资,来获取投资收益。保险公司主要有两大类投资:以债券为代表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和以股票为代表的权益类资产。
债券
债券(Bond)是筹资方(债务人)为筹集资金而向投资者(债权人)承诺于指定日期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债券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收益确定:无论是每年派发的票息,还是到期时给付的票面价值,在投资者购买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举例,债券的初始市价如果大于100元,则债券的实际收益率将小于5%;初始市价如果小于100元,则债券的实际收益率将大于5%。但无论如何,只要投资者持有债券至到期,债券中途没有违约,这张债券所代表的长期投资收益率在购买的那一天就已经能够确定下来。
股票
股票(Stock)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发给投资者作为公司资本部分所有权的凭证,投资者可以获得股息并分享公司成长带来的利润,但也要共同承担公司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比如说,投资者在2012年花52美元购入一股苹果股票,持有至今天(2019年5月),除了中途可以获得苹果公司20多次的股息派发(从0.47美金至3.29美金不等),还可以按178.97美元的市价卖出这支股票。
股票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收益不确定:无论是股息派发的时点、金额,以及股票的市价,在投资者购买股票的时候全部都无法确定,投资者只能够依靠过往的股价变化及公司的公开披露信息来预估未来可能获得的投资回报。
02.保险产品收益率的确定
对于一款具有现金价值的保险产品,其究竟能给到投保人多高的投资收益率,绝对不是保险公司“拍脑袋”决定的,而是由保险产品背后的资产投资收益情况决定的(当然,有的地区可能还要受制于监管的规定,比如中国银保监会对人身险的预定利率设定就有上限要求)。
2013年8月5日及以后签发的普通型养老年金或保险期间为10年及以上的其它普通型年金保单,保险公司采用的法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可适当上浮,上限为4.025%和预定利率的小者。
刚刚提到过,保险公司主要有两大类投资:以债券为代表的固收类资产和以股票为代表的权益类资产。固收类资产的收益保证,但是收益率通常较低;权益类资产的收益率较高,但是收益却不保证。所以,保险公司在开发含有非保证收益成分的分红险和万能险的时候,究竟能给到投保人多少的保证收益和非保证收益,主要取决于产品背后各配置了多少比例的固收类资产和权益类资产。
友邦充裕未来3的投资比例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美元固收类资产的长期投资收益率约为3%,美元权益类资产的长期预期收益率约为8%,一个分红产品采用“固收类和权益类资产各50%”的配比,就可以获得约5.5%的预期收益率(3%×50%+8%×50%=5.5%)和约1.5%的保证收益率。
当然,上述收益是保险公司给到产品的“收益成本”,在扣除各项相关费用后,投保人实际到手的收益会降低,相当于费用支出消耗了客户实际能拿到的部分收益(比如实际到手的预期收益率会从5.5%降至5%)。
受制于两类资产的投资收益率,保险公司在开发保险产品的时候,必然需要在“总收益高低”和“收益确定性”之间做出权衡:
-
想要高保证回报,就要加大固收类资产的配置,但是这样必然会降低产品整体的投资回报;
-
想要高预期回报,就要加大权益类资产的配置,但是这样必然会拉低产品的保证收益率。
03.美元资产的收益情况
保险公司在开发产品的时候,需要预先设定产品定价时所使用的投资收益率假设,即在当前时刻对各类投资未来可能取得的收益(包括保证收益和预期收益)做出预判。
债券
债券的投资收益假设是比较容易确定的,因为保险公司在投资时就已经可以明确看到这笔债券投资在未来投资期内可以创造的收益(假设公司会持有债券至到期)。不过,在投资当时,债券的价格会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而变化,进而影响债券的实际投资收益率(也称为孳息率,英文为Yield)。以美债为例,受中美贸易战、欧洲经济疲软、英国脱欧等不确定事件的影响,投资者对避险资产的需求逐渐走高,美国国债价格攀升,10年期美债收益率已经下跌至历史低位(近日已经直逼2%,1981年历史高位时美债收益率曾高达15%)。
美债收益率作为美元固定收益类资产收益的风向标,也会同时带动其他固收类资产收益率走低。这种市场现状也说明,香港保险公司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中售出的美元保险产品,其保费收入将比较难匹配到收益较高的债券类资产。
股票
股票(包括基金等)的投资收益假设则比较难以确定,因为股票价格的变化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蕴含其中,以至于不可能有数学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股市未来的走势。保险公司的投资团队一般会有专门的专家小组去研究股市的走向,并且建立一些量化模型对股票价格进行模拟,但是无论怎样研究,都改变不了股票投资收益非保证的既定事实。
一般来说,一支股票过去的长期表现可以用作预判其未来表现的参照。以美股为例,标普500指数在过去5年、过去10年、过去30年、过去50年中均有超过6.5%的年化平均收益率,以此我们可以推测,长期投资标普500指数,将有较大概率获得超过6.5%的年化投资回报。如果保险公司有专业的投资团队,甚至有能力跑赢市场,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
因此,香港保险公司在做产品定价的时候,一般会给公司的权益类投资设定高于8%的预期投资收益假设,这也是为什么,香港的长线分红储蓄寿险在长期(持有超过30年)不仅可以给到客户约1%的保证收益,还可以有约6%的预期收益。
如此来看,香港保险这种“高预期收益”的背后,其实是有“理论支撑”的,从保险产品开发的角度来看,也确实挑不出什么毛病。
04.香港长线分红储蓄险的“走红”
最近几年,香港保险市场上比较热门的保险产品,除了马不停蹄更新换代的重疾险以外,就是类似于“充裕未来”、“隽升”这样的长线分红储蓄型寿险了。这类产品有几个明显的特点:几乎没有保障成分,是一个“纯储蓄”产品;锁定期很长,至少要长期持有15年以上再做提取或退保才合适;预期收益较高,通常有5%~6%,但是保证收益很低,通常在1%左右。
通过上面对于最近几年美债和美股走势的分析,大家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此类长线分红储蓄寿险会在香港保险市场上“走红”:
首先,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元进入了一个长期的量化宽松阶段,各类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收益率持续下行,导致保险公司新开发的产品无法给客户提供较高的长期保证收益,稍微保守一些的客户(担心本金亏损)也找不到收益合适的投资产品。
其次,美股最近10年的走势都“气势如虹”,单纯是标普500指数过往十年都有年化接近10%的收益,让保险公司和客户都比较看好美股的长期投资回报,而大部分客户又不是专业的投资者,这时将钱交予保险公司“打理”就成了一种不错的选择。
因此,在这种投资环境下,保险公司开发这种权益类资产占比较高的长线分红储蓄寿险,会更容易吸引到对收益有较高需求的客户,保险公司自身也不需要承担过多的“利差损”风险(因为分红非保证)。
05.香港储蓄险
1.美元保单:可以作为家中小朋友准备未来出国留学用的教育金,或者作为家庭资产多元化配置的工具。
2.高预期回报:由于投资期较长,香港绝大多数的英式分红险产品的权益类资产(如股票、房地产、衍生品等)配比较高,通常超过50%(剩下的部分为债券类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因此可以产生较高的预期回报率。当然,也正是由于权益类资产配比较高,产品收益的波动性较大,需要通过长期持有来平滑收益,如果在短期退保则会损失大部分本金。
3.简易信托:储蓄险的被保险人身故后,通常会给保单受益人留下一大笔财富。目前,香港不少储蓄险都加入了简易信托的功能,保单持有人可以在身故前向保险公司要求安排该功能(不收取任何费用),在被保险人身故后,保险理赔金不会一次性向保单受益人发放,而是会按照保单持有人的生前意志进行分期发放,有效避免了受益人“挥霍”理赔款的问题(当然,这一功能目前也有“缺陷”,即留存于保险公司理赔款的积存利率偏低,有的公司仅为0.25%)。
4. 转换被保险人:香港最近推出的储蓄计划,好多都加入了“转换被保险人”的选项,即在保单生效一段时间后(通常为一年),保单的原持有人(通常也是被保险人)可以将保单直接赠予自己的亲人(比如爷爷赠予孙子),保单的被保险人也因此转换。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保证保单的储蓄功能在转换过程中不会中断,收益会继续滚存,更好地实现财富传承。
06.香港重疾险
1.美元保单:方便被保险人直接到海外就医,同时由于美元稳健的货币政策,抗通胀能力较强。
2.分红增额:香港绝大多数重疾险具有分红的特性,保额会不断增长,可以有效抵御未来几十年后由于通货膨胀所导致的原保额购买力大幅缩水。而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分红保险精算规定》和《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内地的重疾险暂不能被设计为分红型。
3.癌症多次赔付:癌症多次赔付已经成为了香港重疾险的标配,保障癌症的持续、复发、扩散与新症,每三年理赔一次,最多三次,可以为被保险人在抗癌治疗过程中提供持续补偿。内地也已经有类似特性的重疾产品出现,但尚未全面普及。
4. 保证转换权益:香港重疾险大多在保障开始的最初十年或十五年中提供一份相当于原保额50%左右的额外定期保障,这部分定期保障拥有“保障转换权益”,即在定期保障结束前,投保人可无需体检将这部分定期保障转换为一份终身保障(需要按照转换时的年龄重新计算保费,但是保险公司不会因为投保人当时的身体状况额外加费或拒保)。在被保险人身体状况出现恶化的情况下,被保险人很可能无法继续投保其他重疾险产品来增高保额,这时行使这个保证转换权益就会变得非常有价值。
07.总结
从香港保险这种商品的本质分析,可以理解香港保险在中国内地市场独特的「客户群定位」:有较高的金融素养,有一定的财富积累,对未来生活有长远的规划,对家庭资产多元化配置有一定需求。这是因为,香港保险首先是一份保险,然后又是一份以外币为单位的保险。
对于中国的高净值人群,他们选择到香港买保险,主要看重的是香港终身寿险较低的费率、境外资产的配置需求、高端医疗海外就医与财富传承等;对于一些中产家庭,他们主要看重香港重疾险较好的产品特性与保障、资产的多元化配置,同时美元保单更能满足他们为孩子准备留学教育金、未来到海外问诊就医的需求。
家庭资产多元化配置意义何在?
所谓家庭资产多元化配置,就是将一个家庭所拥有的财富投资为不同类型的资产,以达到财富稳定增长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多元化”(Diversification),也就是俗称的“鸡蛋不能装在同一个篮子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风险分散投资思路。
有的朋友看涨美元,因此去配置更多的美元资产,这种行为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短期的投机行为,而不是一种为了分散风险而进行的多元化投资。真正的资产多元化配置,并不应受短期的汇率波动影响,而是要在一个更长的时间跨度中减少资产价值的波动,目标是获得长期的、平稳的、超过通货膨胀率的投资收益。
经营跨国业务的企业需要持有一定的外币资产,进行国际贸易和招商引资、海外投资的国家需要持有一定的外汇储备,这些都是遵循资产多元化配置的思想。对于一个未来可能会面临子女到海外留学、海外就医、家庭出国旅游、购买进口商品的家庭,根据自己的需求配置一定的外币资产,都是对于家庭整体资产结构的优化。
现阶段香港保险的主要特点和优势(划重点):
香港保险产品大多数是美元保单,适合对外币有一定需求的朋友(如到海外就医、子女到海外留学等)。同时,持有一定的外币资产也可以分散单一币种贬值的风险。
香港保险以分红险为主,且预期收益较高,能够满足投资者对高预期收益的需求。香港保险主要配置美元资产,而美元权益类资产的高预期回报也让香港保险公司加大了分红险的产品开发,某些长线分红储蓄产品的预期回报可以超过6.5%,同时还兼顾保本,拥有1%左右的保证回报。
香港保险监管部门对于保险产品的设计开发没有过多的限制要求,使香港保险产品的设计较为灵活,形态多元化。比如重疾险可以设计为分红险、投保人可以为妈妈肚子里未出生的宝宝投保、储蓄保险可以通过更换被保险人实现保单直接传承等产品特性,都是香港保险特有的,可以较好地满足一些朋友的特殊需求。